台灣金融新局勢:金控合併風潮再起,重塑產業競爭力
台灣金融界近期再度掀起合併風潮,台新金控與新光金控(簡稱「新新併」)於9日股東臨時會上通過換股合併案。這一合併案的完成,讓經歷多年曲折的談判終於撥雲見日。自2022年富邦金併購日盛金以來,這是台灣市場再次出現的重大金控合併案,標誌著金融整併的步伐逐漸回歸正軌。未來若有更多的合併案出現,將有助於提升台灣金融業的全球競爭力。
金控家數過多問題浮現,合併成解方
自1991年台灣開放新銀行至今,短短數十年間,銀行和金控數量迅速增長,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產品線高度重疊的金融機構不得不進行價格戰,利潤空間受到擠壓。金融業界甚至戲稱,「操賣白粉的心、賺賣白菜的錢」,足見經營壓力之大。
合併無疑是減少過度競爭的有效解方,不僅能擴大規模,增強競爭實力,還可提升金融機構的穩定性,避免再度發生如2000年代初期的卡債風暴等金融危機。通過合併打造更具規模的金融機構,將有助於台灣實現「打世界盃」的政策目標,向亞太資產管理中心邁進。
然而,自2010年二次金融改革弊案爆發後,台灣金融業合併進展大幅放緩,甚至幾乎停擺。這導致金控合併長達十多年的沉寂,市場上少見大規模的併購案。直到近年,富邦金併購日盛金、新新併案的出現,才讓人看見金融整併重啟的曙光。
「新新併」為台灣金融市場帶來新契機
台新金控與新光金控的合併,雖然還未達到領導地位,但它重新打開了金控合併的通道,對整個市場有著深遠的意義。這次合併將銀行和壽險的資源整合,讓台新金在銀行端的優勢與新光金在壽險端的專長互補,達成資源協同效應。灣哥認為,這樣的合併不僅能提高雙方的市場份額,也能更有效地利用長短期資金,提升資產運用的效能。
不過,面對合併的挑戰也不容忽視。短期內,雙方必須經歷業務整合、據點調整、客戶服務升級等磨合期,難以立即展現「1+1大於2」的效果。但從長期來看,規模經濟效益勢必會逐漸顯現,合併後的金控只要妥善規劃,就能藉由擴大業務版圖,獲取更多利潤。
公股金控未來的發展方向
相較於民營金控,公股金控目前多數仍主要依靠銀行業務,未來若要提升競爭力,合併整併或許才是更好的策略。灣哥認為,台灣金融市場的下一步,可以考慮將公股金控納入併購範疇,例如推動公股間的合併(公公併)或是公股與民營金控的合併(公民併)。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金融集團,還能解決長期以來公股金控受制於規模的困境。
金管會過去幾年來一直強調,台灣金融業需要透過擴大規模來增強競爭力,但在推動合併政策時卻顯得瞻前顧後。經歷這次新新併案後,主管機關應該更積極地推動金控合併,並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以便應對可能出現的敵意併購或合意併購,降低合併過程中的風險。
合併的益處與挑戰並存
儘管金控合併並非百利無害,但在市場環境日益複雜的情況下,擴大規模確實能帶來更多競爭優勢。除了資產規模和資產排名的提升,合併還能發揮業務互補的綜效。以富邦金併購日盛金為例,合併後富邦的證券業務實力大增,同理,新新併的完成有望讓合併後的新金控在壽險和銀行業務兩端更具競爭力。
然而,合併不僅僅是數字上的擴張,還需注重風險控管及股東權益最大化。灣哥提醒各大金控,必須確保合併後的業務整合順利進行,達到提升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和資本報酬率(ROA)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大而不虛」。
結語:推動金融合併,迎向全球競爭
金控合併不應被視為禁忌,尤其在國際金融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之際,合併是提升台灣金融業國際地位的可行之道。灣哥期盼,未來的金融市場能夠看到更多金控合併案出現,讓台灣在亞太金融市場中站穩腳步,推升整體資產管理競爭力。